我院开展2021年上半年重点工作督查
为了及时全面掌握我院上半年科研重点工作进展情况,6月28—29日,院班子成员、各科室(所、站、中心)主要负责同志及有关工作人员等一行22人,深入崆峒试验站、高平试验站和崆峒区、静宁县试验示范基地,对今年的重点科研工作进行了实地督查。
2021年,我院投资220.5万元,实施在研项目37个,承担冬小麦、冬油菜、胡麻、高粱、荞麦、大豆6种作物的国家、省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18项,试验示范新品种(系)326个,在高平、崆峒试验站安排试验示范365亩。在全市建立示范点16个,面积1.24万亩,示范展示新品种35个,新技术18项。
聚焦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在新品种选育上求突破。
种质资源是农业育种的基础,良种是农业的“芯片”,为解决种源“卡脖子”技术问题,打好种业翻身仗,今年我院种植各类育种材料3800多份,高代稳定品系及强优势组合262个,创制了一大批性状优异、抗逆性强、多功能育种中间材料。在今年小麦锈病中度偏重发生的情况下,近年选育通过甘肃省品种审定的西平1号、普冰151、陇麦079、陇麦479、陇紫麦2号经受了锈病的考验,抗绣病能力突出,引进推广的中麦175、陇鉴116、铜麦6号等一批冬小麦良种高产稳产、综合性状优良、抗病耐寒耐旱、抗倒伏,目前已成为我市冬小麦的主栽品种。冬油菜、胡麻、紫苏选育出优异品系6个,田间表现优秀,可圈可点。高粱育种获得矮化中间材料10份,矮化不育系1份,选育出1个矮化品系,选育帚用、饲草高粱中间材料20份,创制不育系2个。辣椒育种项目征集创制辣椒种质资源36份,选育辣椒杂交种2个,创制了一批大果型牛角、羊角、线椒及观赏彩色辣椒组合。
紧盯牛果菜主导产业,在农机农艺技术融合集成技术上求创新。
围绕苹果产业提质增效,从品种、砧木筛选鉴定利用、高效栽培技术集成、肥水一体化、化学药剂疏花疏果、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关键共性技术开展研发。筛选出适宜当地栽培的早中晚熟片红苹果新品种8个,M9-T337等苹果砧木4个,抗重茬砧木1个,试验成功高水肥地及旱地条件下2种建园新模式。围绕泾汭河川区绿色设施蔬菜生产,筛选出适宜设施栽培的黄瓜、番茄等精细果菜新品种12个,研发化肥农药减量使用、有机无机肥料和生物肥料配合施用、高垄栽培膜下滴灌技术、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绿色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农机农艺融合降本增效等模式和高效技术,引领泾汭河川区蔬菜产业转型升级。草畜产业以优质牧草良种筛选和高产栽培模式为重点,筛选出适合我市种植的高产、优质饲用小黑麦和青贮玉米品种,试验成功饲用小黑麦复种青贮玉米“一年两作”高效生产模式,在崆峒区、泾川、崇信龙头企业示范2500亩,构建种植-加工-牛羊养殖-粪污还田“四位一体”的循环农业技术体系, 形成“科研单位+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运营模式。征集紫花苜蓿品种、三叶草、披碱草等多年生豆科和禾本科牧草20多个,积极开展多年生牧草适应性评价,为全市牧草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以项目为载体、办点示范,在科技成果转化上求实效。
以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平凉高粱综合试验站,国家特色油料产业技术体系—平凉胡麻综合试验站,甘肃省产业技术体系为载体,充分发挥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资金、技术、成果和信息等资源优势,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推广普及名特优新品种、新技术和轻简化高效栽培模式,农机农艺融合、降本增效。依托产业体系建立示范展示点12个,面积9600亩,示范推广普冰151冬小麦、陇亚10号、陇亚13号胡麻、适宜机械化作业玉米良种、吉杂160高粱、甘农2号小黑麦等一批粮油草新品种和起垄、施肥、覆膜、播种一体化农机农艺融合等新技术,初步形成了以产业技术体系为支撑,办点示范,由点到面辐射推广,持续引领低端传统农业产业向中高端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格局,为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发挥了领头雁作用。
(撰稿:王宏凯 编辑:赵海燕 审核:田金明)